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表示,他最大的愿望是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在著作里明确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19年8月10日清晨,天气晴朗,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航空学院赴英学习研修老师一行16人前往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瞻仰了马克思墓,我们怀着深厚的情感虔诚地拜谒马克思墓,大家庄严地伫立在伟人长眠的地方,依次向久已仰慕的伟大导师敬献鲜花、鞠躬,然后合影留念。
海格特公墓建于1839年,占地15万平方米,有5万多座坟墓,安葬了16万多位逝者。这座有近180年历史的公墓葬有许多名人,如物理学家法拉第、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社会进化论者赫伯特·斯宾塞、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南非共产党人优素福·达杜(Yusuf Dadoo)、英国人克劳蒂亚·琼斯(Claudia Jones)等,然而最著名的莫过于马克思了。马克思墓高约8英尺,长方形,用花岗石砌成。英国皇家雕刻学会前主席劳伦斯·布莱德肖雕刻的4英寸高的马克思铜质头像安放在碑顶。头像造型逼真,头发蓬起,目光如炬,美髯浓密,栩栩如生。墓碑两侧各有一个雕花青铜环。光滑的墓碑正面上部镌刻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下部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站在马克思墓前,思绪万千。一种崇高的情绪萦绕在脑际,让我们不禁想起了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表白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耳边仿佛响起了《国际歌》的声音:“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不禁想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千古传诵的悼文中这样评价马克思:“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马克思的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没有一个私敌”;不禁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不朽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禁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奋斗的一生。”想起这些,我们仿佛看见了马克思以毕生的精力、超凡的智慧、睿智的眼光、刚强的毅力,挥动犀利的“手术刀”,从解剖社会常见的“商品”和“剩余价值”入手,写作不朽的《资本论》,指引人类追求《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情景。虽然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今天,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正以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以自己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伟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当代青年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不忘初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闪烁出更耀眼的真理光芒!(编辑:钟伟惠/审核:周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