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寻找一条光明的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前赴后继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为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反帝斗争的历史,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组织教师党员于2019年12月28日赴南京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学习。
大家首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中山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在“振兴中华”口号的激励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努力践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生追求进步,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民族复兴”口号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前赴后继。
拾级而上,当看到“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时,敬仰与崇敬之情悠然而生。从中山先生的出生之地到长眠之地,我们深深感触于他追求民族独立和振兴,“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的精神,感触于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一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山先生的嘱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接过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将其毕生的追求一步步变成现实,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拜谒中山陵后,大家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8月在南京建立,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低沉回旋的哀乐,仿佛是遇难同胞的哀嚎;昏沉黑暗的空间,放佛遇难同胞当时的绝望。一幅幅遗照,一排排名字,一堆堆白骨,是真真切切的民族的苦难和呐喊。面对门口一个个雕塑、面对祭奠广场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大家的心情无比沉重,深切感受到只有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才能让人民免于战乱,才能让世界更加和平。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历尽坎坷,复兴之路从未红毯铺地、一帆风顺。百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奋斗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尽屈折志更坚,屡遭苦难更辉煌。经过百年接续奋斗,我们终于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170多年的勇敢探索,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复兴时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新时代中共党员,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承革命之志、担历史之责,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奋斗贡献。(编辑:王庆华/审核:周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