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3月2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举办的第四届“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讲习营”在广州举行。本次讲习营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各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识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的负责人,相关专业院系负责人,通识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任课教师等共计130余位学员。本次讲习营围绕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希望;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与管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改革及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主题展开,授课教师分别是梁美仪、庞海芍、杨光明、彭林、王金发和唐晓勇等知名学者。

3月22日上午,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杨光明教授详细分析和讲授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强调素质教育应该是教育战略的主题,是育人的灵魂,专业教育应时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理性,而不只是专业工具;同时,杨处长也详细介绍了南开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接着,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四川省教学名师唐晓勇教授讲授了“通识教育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分析了通识课程的理念、内容和模式,指出所有学科课程都应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把通识课分成通识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尔雅课程等板块,也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通识课程教师队伍组建情况等。3月22日下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先生作了“中华礼仪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彩报告,在惊叹佩服彭林教授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素养的同时,也让所有与会者从彭先生的报告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素质养成的深刻意义。3月23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庞海芍教授作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的讲座,庞教授分析对比了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3月23日,下午,首届国家教学名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金发教授现场演绎了“如何上大学——以生命科学通识课程为例”的精品课程。


通过参加此次讲习营学习,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思政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第四届“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讲习营”是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战略而举办的一次学习交流探讨会,这次讲习营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使大家对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等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会议讨论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和管理方式不仅将推动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中更广泛的发展,而且将对思政部进一步讲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好通识教育课程,更好地服务我校办学目标,培养志向高远、基础扎实、体魄强健、心境恬美,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编辑:周子善/审核:胡骄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