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正文
胡凯教授应邀来我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心理和谐》报告
发布时间:2015-05-27 发布者: 浏览次数:

5月23日下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凯教授应我校思政部邀请来《海纳讲堂》和《人文社科讲座平台》,作题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心理和谐》报告。思政部部分老师、全校部分辅导员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本次报告。

报告会上,胡凯教授首先对“心理和谐”的内涵、实质与意义进行了解析。胡凯教授认为:心理和谐包涵“和谐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个性心理”;心理和谐的实质是“人们在健全的脑生理机能的基础上运用自我调适能力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理和谐的意义体现在“保持个体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四个方面。

胡凯教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引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生活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现代社会心理不和谐的现象及原因”,把心理不和谐现象概括为“物质上行,幸福感下降”、“心理疾病增多”、“群体性事件增多”,并揭示心理不和谐现象的原因为“时代特点及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社会发展关键期矛盾多发,风险重重”、“社会现代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紧接着,胡凯教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心理和谐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心理和谐的功能主要有“认知主导功能、情绪调节功能、情感培育功能、意志锤炼功能、人格塑造功能、行为调控功能”,而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有机统一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明确了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明确了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社会变迁的价值指南、文化冲突中的价值引领、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文明生活的价值规范,从而能够也必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促进心理和谐。

胡凯教授最后用创新理念指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心理和谐的路径:其一,创新顶层设计,要下大力气抓好信仰大厦的重建工作;其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目标、内容上体现层次性,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其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要深入研究思想与心理的关系,特别是价值观在心理和谐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四,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要肯定人的尊严和创造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真正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其五,优化客观环境以提供心理支持,公平正义是人的心理和谐的平衡点,党和政府遵循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各项举措,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编辑:周子善/审核:胡骄平)

Copyright © 2013-2014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凤路6号   邮编:519085

      

联系电话:0756-3622640   传真电话:0756-3622639  邮箱:zhbit_szb@126.com